日期:2018年8月15日 (星期日) 天氣:晴天 地點:花蓮縣-豐濱鄉 攀爬山岳:八里灣山(海拔924公尺,一等三角點) 1.原名貓公山,又名貓公富士山,阿美族人稱其為吉拉雅山 2.海岸山脈北段最高峰(花蓮山以南,秀姑巒溪以北) 3.海岸山脈三雄老二(老大麻老漏山,老三都蘭山) 登山路線: 八里灣國小廢校 → 攔沙壩登山口 → 獵寮 → 水泥界椿 → 溪谷 → 舊部落叉路口 → 珊瑚礁岩 → 八里灣山 → 沿路回程到八里灣國小廢校。 行程時間: 5小時(上山3小時,下山2小時;含休息、拍照) 拍攝器材: Canon 6D2 + 24-70/F4 參加成員: 阿亮 |
阿美族聖山的故事 貓公地名來源有二,個人較相信第一種說法。 一、在貓公部落生長許多「貓公草」,又稱「文殊蘭」,係阿美族語發音為「 Fakong」或「 Makong」,故稱之為「貓 公」。 二、在《花蓮縣鄉土史料》中,人稱「葛瑪蘭族之父的「偕萬來」說,在清治時期,貓公部落住著一位有錢人,漢名「張 文倉」; 他曾在住家附近發現一塊大金塊,因為長得很像「公的貓咪」,於是就稱此地為「貓公」。 三、那為何現在稱為「豐濱」,而不是可愛的「貓公」呢? 這是因為在日治時期,日本人將「貓公」命名為 「Toyo-Yama」,所以就變成豐濱了。 而現在我們所稱之的「八里灣山」,當地的原住民是尊稱為「吉拉雅山」, 吉拉雅山是海岸山脈北段的阿美人之聖山,也是阿美族人的發源地。 遠古傳說中的某一年夏天,有一位10多歲的少年「杜吉」在家裡照顧妹妹「拉拉紺」,突然間發生洪水將大地都淹沒了。 杜吉趕緊叫拉拉紺跳到舂米臼裡面,然後隨著大水到處漂流。 當洪水消退之後,杜吉和拉拉紺到一處島嶼重新生活(今日的八里灣山),幾年過後杜吉長大了,成為勇壯帥氣的青年,妹妹拉拉紺也長成婷婷玉立的少女。 兄妹倆認為附近一定還有其他人居住著,所以他們開始展開地理大探察,過了許多年之後;有一天杜吉在山上發現有一位美麗的少女在在海邊,於是衝過去與她見面,因為倆人日久生情,最終成為夫妻。 後來,他們才發現他們就是曾經相依為命的兄妹,於是他們回到他們最初漂流到這個島嶼時獨木舟擱淺的海灘,建立永久的家,並且把屋後的山取名為「吉拉雅山(Cilangasan)」,以紀念遙遠的故鄉。 如今,阿美族人在每年的七、八月間舉行豐年祭及海祭,便是祭祀祖先當年夏天遭遇洪水氾濫漂流到這個島嶼的奮鬥精神。 |
參考文章 一、日出、飛魚、貓公草——阿美族聖山山腳下的豐濱部落傳說 二、在你走過之後 - 貓公部落 三、【海岸山脈】 86.03 貓公山(八里灣山)探勘記1 四、【海岸山脈】 86.03 貓公山(八里灣山)探勘記2 |
八里灣山行程記錄 06:30 八里灣廢校起登,直接從堤防往下,經攔沙壩到對面的登山口,海拔65公尺 07:00 廢墾地,也稱第一獵寮,海拔225公尺。 07:07 大榕樹,海拔280公尺。 07:19 無名水泥柱海拔325公尺。 07:20 舊產業道路叉路口,須取右,海拔328公尺。 06:30 第一溪谷,須越過兩條小溪到對岸,海拔330公尺 08:50 陶製解說牌,海拔525公尺 09:25 抵達八里灣山,海拔924公尺,有一顆一等三角點。 09:25~10:25 在山頂休息1小時,欣賞附近山巒景色,感受阿美族發源地神聖氛圍。11:53 返回八里灣廢校。 11:00-11:30 女兒來電,在解說牌處跟女兒視訊30分鐘。 12:05 抵達第二獵寮,進入參觀。 12:15 第二溪谷。 12:50 回到八里灣廢校。 去程:3小時;回程:2小時(不含跟女兒視訊時間);總計:5小時 來回總長度:11.2公里 海拔落差:860公尺 |
[前緣]
從赤柯山下山後,沿台九線北上,經過三民、大禹、三民、富源、瑞穗、舞鶴,馬太鞍,最後來到光復市區。
我先到大陸餃子館吃水餃,再買一些明日爬山用的行動糧,然後就要走光豐公路到八里灣部落。
我在光復市區看到中央山脈那一邊,有一座高聳的大山,著實吸引我的目光,經查詢後應為木瓜山,
木瓜山,海拔2426公尺,位於花蓮縣壽豐鄉與秀林鄉交界之處,也就是鯉魚潭西側,
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基石,木瓜山是阿亮超級想要登頂的大山。
↘緊接著就沿光豐公路向東行,光豐公路是指光復到豐濱。
光豐公路是臺11線的支線「臺11甲線」,起點花蓮縣光復鄉光復車站,終點花蓮縣豐濱鄉,全長19.194公里。
光豐公路在日治時期為「東海道」的一部份,即臺11線舊主線,但在後來花蓮-水璉-磯崎-豐濱的路段通車之後,該線改為臺11線支線。
下圖是八里灣部落,這是隔天中午拍攝的,因為我5點半多才從光復開始進入光豐公路,當到了豐濱市區已經天黑了,
我在豐濱市區繞了一段路才找到八里灣產業道路,沿途無路燈,在黑暗的山林中騎車前進,總是怕走錯路,
約20分鐘後看到山下有亮光,而且是許多屋子的亮光,
啊!那是八里灣部落。
註:照片是隔天中午下山後拍攝。
↘每年7-8月期間,是阿美族豐年祭,今天恰好是八里灣部落的豐年祭。
註:照片是隔天中午下山後拍攝。
↘八里灣部落的原住民正在開會。
註:照片是隔天中午下山後拍攝。
[夜宿八里灣國小]
↘今晚夜宿八里灣廢校的教室,原本以為八里灣部落人煙稀少,但因為豐年祭關係,所有在外地的年青人都回部落了,
所以今晚超級熱鬧,然後我夜宿的教室旁邊是以前的操場,現在是部落集會之地,所以今晚是原住宿歡樂之夜,還有放煙火活動,我一直到晚上10點多才入睡。
註:照片是隔天中午下山後拍攝。
[獨攀八里灣山]
↘隔天早上5點半起床,漫步到堤防邊,先觀察八里灣溪狀態,
很幸運地發現,溪水甚淺,攔沙壩盡顯而出,料想今日無涉水之險。
↘走到對岸後,沿著山壁往左邊向前行,約走20公尺後有一明顯山徑,直接往上爬就是八里灣山的登山路線,
這兒的海拔約70公尺,要一路爬昇到924公尺的八里灣山。
部落與八里灣山直線距離約2.5公里,但爬山路程約5.6公里,來回11.2公里。
↘一開始會經過廢棄崗哨,緊接著往上爬15分鐘後可抵達第一獵寮,附近地勢平坦但雜草叢生,猜測以前作為農耕用,
這兒海拔225公尺。
獵寮中的鍋碗瓢盆。
↘續往上爬,依舊是緩陡上,途中會經過高大的榕樹,這是花東地區最著名的景觀,
尤其以臺東巒山部落的「森林博物館」最壯觀,其神秘的百年榕樹群又稱「臺灣的阿凡達」。
台東巒山 - 森林博物館
↘經過無字的水泥柱界標(海拔326公尺)
↘不久之後接上產業道路,有醒目的紅色指標,
阿亮爬山遇到叉路時,會停留1-2分鐘,靜下心來觀察附近的路況,因為很多山友在下山時衝很快,一看到寬大的產業道路會衝~衝~ 衝,然後就迷路了。
所以下山到這兒,要往八里灣部落下切才對。
[溪谷休息]
↘持續攀爬1小時後,抵達溪谷,阿亮小休10分鐘再出發。
↘這兒是八里灣溪上游的溪谷。
↘通往舊部落的指標牌。
八里灣山的解說牌非常特別,不像一般山林中的木板+防水貼紙,而是製作精細的陶土解說牌,上面除了簡易地圖,還有登山注意事項。
攀登吉拉雅山應注意及遵守事項:
一、吉拉雅山是阿美族的聖山,登山朋友共同來維護,禁止破壞任何動、植物,違者依管理辦法處置。
二、吉拉雅山標高953公尺,500公尺以下通訊器具收訊不良。
三、登山者請注意野獸出沒,如熊、毒蛇、蜂及野牛等。
四、500公尺以上會出現水蛭(俗稱馬蟥)。↓
[阿美族發祥地]
↘經過3小時的攀爬後,終於抵達八里灣山, 山上有阿美族發祥地及祖先碑數座。
世界各地的山岳民族都有「聖山傳說」,阿亮在此整理臺灣原住民族的聖山。
卑南族: 都蘭山
太魯閣族: 奇萊山(奇萊北峰)
布農族: 玉山
排灣族: 大武山
泰雅族 大霸尖山
賽夏族 大霸尖山
達悟族 紅頭山
鄒族: 大塔山
鄒族: 玉山
阿美族: 八里灣山
阿美族: 都蘭山
魯凱族: 北大武山
邵族: 拉魯島
↘八里灣山原名「貓公山」,日治時期日本人以其貌似日本富士山,改稱「貓公富士山」。
而阿美族人稱為「奇拉雅山或吉拉雅山(Cilangasan)」,即「阿美族的聖山」,
山上祭祀著來自馬古達(大港口)、大巴塱、奇美、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祖靈。
↘紀念碑上有太陽符號,
在原住民傳說中,太陽係指「ina」,就是母親的意思,
因為太陽神創造天與地,是最高等級的神祇,也是指女神「Foongi」,故以女神來象徵最高神明,這也是阿美族母系社會的起源。
↘八里灣山,海拔924公尺,小百岳之山,
八里灣山列為海岸三雄、海岸山脈十二峰,且是海岸山脈北段最高峰。
↘從八里灣山眺望花東縱谷一帶景色,
光豐公路從河谷彎延而行,直至光復市區。
↘從八里灣山遠眺貓公溪一帶景色,照片最遠方是豐濱市區,沿著貓公溪進入山區就是八里灣部落。
貓公山(這裡不是指八里灣山)座落於照片右側,海拔395公尺,有一顆三等三角點4306號。
↘吉拉雅山頂(八里灣山)設置許多紀念碑,大抵是馬古達(大港口)、大巴塱、奇美、馬太鞍等部落所設立,
花蓮縣各鄉公所及原住民頭目希望可以好好規劃,依照不同地區族群分配區域來設置紀念碑,並且規劃登山步道,讓更多人暸解阿美族人的聖山「吉拉雅山頂(八里灣山)」。
恭禧阿亮又完成一座小百岳,
阿亮對於每一座山皆一視同仁,不管是百岳、中級山、郊山,都以尊敬的態度親臨之。
不以攻頂為目標,也不拼百岳、拼小百岳登頂數目,
而是認真感受每一座山的四季風情,還有歷史故事,地理特徵,達到真正的攀爬山岳,感受山林帶給我的一切。
這個溯源紀念是在2009年7月26日所設立,當時是由穗鄉公所號召16個部落,總計60位阿美族人攀爬聖山「吉拉雅山」,並設立紀念碑,
從八里灣山眺望大奇山(816公尺,三等三角點4314號)與大灣休憩區,再往南就是著名的石梯坪,待會我下山後就會沿著台11線一路往南,經過石梯坪、靜浦、樟原、金鋼大道,最後再從玉長公路到花東縱谷的玉里,再去六十石山。
一、花蓮-豐濱鄉-大灣休憩區
二、花蓮-豐濱鄉-石梯坪
↘剛才上山途中,有看到照片中奇特的岩石,不過我趕著要上山,趁著太平洋的水氣尚未上升前,到山頂拍照,
現在下山了,仔細觀察這漂亮的岩石,這是百萬年前,臺灣仍在海底時的珊瑚礁,
當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相互撞擊數十萬年,終形成這美麗的臺灣寶島。
[獵寮]
↘繼續往下走到第二溪谷,我特地到剛才看到的獵寮,仔細觀察原住民在山上的夜宿方式。
↘地上有一堆竹筒,不知是否要烹煮竹筒飯。
↘仔細觀察獵寮內部,地上有大型的樹葉,猜測是原住民席地入睡之用,
所以原住民打獵不帶睡袋、睡墊,直接取用大自然之物即可。
↘夜晚生火遺跡。
↘有一顆高麗菜。
↘再回望獵竂,這大慨是阿亮攀爬許多中級山以來,看過最大的獵寮。
↘繼續下山,來到第一溪谷,小休10分鐘,感受海岸山脈的叢林風情。
↘過了第一溪谷後,接下來就不休息,一直往八里灣部落下行,當看到貓公溪還有部落民房,今日的登山之旅正式完成,
上山3小時,下山2小時,比預期的時間快很多,如此下午還可以去東海岸的樟原教堂、金鋼大道晃晃兒。
↘八里灣部落集會地有豐年祭標語。
↘再回首仰望阿美族的聖山「八里灣山」,
願下次在部落豐年祭來訪,感受真正的原住民風情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