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2年8月8日 天氣:大晴天,氣溫35度 地點:台東縣-海端鄉 霧鹿砲台 拍攝器材: Canon 5D + 24-105/F4 交通:機車一台 參加成員:阿亮 |
一個人的花東流浪之旅的第二天,我來到了南橫公路的霧鹿砲台,原本我只是想騎車漫遊南橫公路,畢竟以往都是坐遊覽車去爬關山、庫哈諾辛山,或是超人氣的嘉明湖,這次我想要實際看看南橫公路的景點,於是來到了霧鹿砲台。
霧鹿砲台位於台東縣海端鄉霧鹿國小後方的砲台公園內,從台9線轉台20號道,再開車到187公里處左轉霧鹿村的霧鹿國小後方即可看到。
霧鹿砲台存有之兩門古砲,雖然是從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,但這兩門古砲並未日本人所製造,而是在日俄戰爭中所擄獲而碾轉運送來到台灣,古砲則是俄國人在1903製造。
西元1907年到1914年的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實施兩次「五年理蕃計畫」,主要目的是以武力討伐原住民為主,威嚇懷柔為輔,但是英勇的布農族人不甘受到欺壓,於是發動了無數次抗日戰爭,其中以「霧鹿事件」、「大關山事件」、「逢板事件」最具代表性。
後來,日本政府無法完全征服厲害又英勇的布農族人,只好把這兩門大砲架設在霧鹿部落的制高點,以逼迫布農族就範,當時在附近的薩苦(大崙)及馬典古魯(摩天)兩地也設有砲台,不過只有霧鹿砲台留存至今。
一直到了西元1933年4月22日,布農族抗日首領拉荷阿雷率領11人代表,來到了今日高雄梅山鄉與高雄州知事野口敏治會面,雙方互相談和,
拉荷阿雷在儀式中宣誓:「只要是太陽從東方升起,向西方下沉,一定遵守法令,不再抗命…。」
這就是西元1933年日本內地和臺灣各大報都熱烈報導的「本島最後未歸順蕃」事件。
雖然最後布農族歸順日本人,但是日本人還是很畏懼布農族人的強悍英勇,於是實施「集團移往政策」,將新武呂溪的布農族遷居到海岸山脈的鸞山部落。
新武呂溪的布農族遷往鸞山部落所走過的路就是「內本鹿越嶺道」,歌手王宏恩為這條路寫下
王宏恩 - 內本鹿 |
沿著那鹿野溪 再翻過出雲山 就在內本鹿 hudas說他們在太陽旗時代 遷離那個地方 拿著hudas送我的獵刀 還帶著豬肉 小米 山風吹乾我的汗水 我抬頭望著遠方 我們要 翻高山 越斷崖 找尋路線 那模糊的古道 拿著hudas送我的獵刀 掛著獠牙磨成的項鍊 山風吹乾我的汗水 看見黑熊留下腳印 快到了 這是最後一個上坡 |
當日本人無條件投降後,這兩門百年歷史的古砲並未被運回日本,也沒有被民眾破壞,只是靜靜地躺在霧鹿部落的制高點,之後又被遷到台東縣海端鄉霧鹿國小後方的砲台公園內,記錄著日本人曾經高壓統治布農族,同時也是布農族英勇抗日的象徵。
[參考資料]
一、歷史與記憶之間:從大關山事件談起 (台大-楊淑媛)
留言列表